2024年1月28日星期日

河背右坑



田夫仔山 (461m) 的北脊 (即岐額山 245m) 為界,有兩條溪流分別從西南面和東南面注入新界的河背村。東南面一溪為現今已被築成灌溉水塘的河背坑吸納了鱷魚朝天 (559m) 至田夫仔山山脈北坡所有的山水,相當具規模,而現今河背水塘亦乃郊遊勝地之一;西南面的一澗吸納的山水幅員亦廣:包括了以四排石東坑為界,向南逆時針數起,至現今大欖涌A段引水道盡頭地龍口一澗的所有的流水。惟後者如今的山水已完全被大欖涌A段及E段引水道所截,以致此流向馬鞍崗的溪流不見經傳。

位於田夫仔山西面,大欖涌A段引水道盡頭的地龍的一澗,姑名河背右坑*,乃上段所述流向馬鞍崗的溪流的最左一源,頗獨立於一眾源起自四排石山至黃茅嶺東坡的諸支澗。

(* 從河背村向田夫仔山方向瞭望,或採上溯河背坑時正置地圖時的方位,此坑在河背坑的右方)


(GSGS3868,1952年地圖,當時河背水塘仍未建成)

說回此河背右坑,80米處引水道的澗口已是一壁,且見繩索等人工攀輔助物,相信因為過往水堰建設等原因不乏人跡。入澗上溯一少段已見數中型瀑布,澗容上佳。120米處過一水堰後,澗道一轉成林澗風貌,但前溯不消一會,再現開揚壁,及後緊接有一宛如大圓石澗「飛猿峽」的迷你峽位,令人回味無窮。末段取右分源,攀上一壁,即可接回河背越野單車徑185米處,可謂易入易出,絕對值得一探!


80米處引水道的澗口,已是開揚一壁:(11:55)




正面,可見右方有綁繩,更釘了鐵片作腳踏。


右方不遠處有水閘,可以靠石屎橫樑橫過引水道。開始上溯:


老舊綁繩:


下望引水道:



瀑頂入林,仍有少量攀爬。




第二層,約有三層樓高,分了兩層:



瀑頂,漸入平緩段:




120米,見一水堰,也有一層樓高:


可從左方上攀:


水堰頂自然是深水潭,但可以從左方穿林避:


相對平流段,至少疏通哦~








再有小瀑:


轉眼間再有開揚壁,130米,此壁約三層樓高。



值得打卡!


瀑頂下望:


壁頂分源取右:



仍有小瀑,依然開揚!


轉角後一小峽,「迷你飛猿峽」:



峽中上攀,壁頂:




再入林:



164米分源位,左源是一小瀑:



觸鬚闊蕊蘭


右源較隱閉,但稍入已是一約兩層樓高的壁:


正面上攀:




直出河背越野單車徑185米處。(12:45)


離澗後順路一探上、下塘廢村:



黃茅嶺東坑



今日繼續清掃四排石山以東,流入大欖涌E引水道的澗坑。從井坑山 (235m) 向南數起,有廟仔脊右坑三丫瀝頂東坑四排石東坑左右源四排石南坑,再向南方數的下一條,則源起自黃茅嶺 (260m) 東坡,姑名黃茅嶺東坑

此澗澗貌十分平庸,上源有小型岩坡,中段會夾雜巨量莎草阻路,但仍偶有開揚小瀑位;惟近引水道的十數米,澗路寬闊有小瀑,值不值得探遊則見人見志了。

黃茅嶺 (260m) 取東脊下降,於220米處轉入黃茅嶺東坑一右分源的澗谷。




黃茅嶺東坑上源一石塔:(10:15)


石塔下方已有坡板仔。




坑道窄,多時有莎草阻路:



進入林區,有露蔸阻路,亦有烏毛蕨、芒箕。




原來已是152米分源位:


右源口的一石,地質圖 / HKMS1000 可見的。


左源:



沿澗下溯,要繼續打林:




進入一小石河區,另一邊鑽出是一個兩層樓高的石塔。




下方是入澗迄今首開揚位!







之後繼續打林...




一開揚石板面,正!


125米上望:


續穿林下降:





比人略大的一石峽:


石峽以下,乃連串小瀑,是以坑精華段之一:






此段之下,已十分接近引水道了,澗道終漸變開揚!





挖耳草:


近澗口的一水堰:




水堰以下幾闊落,亦再有水堰、破水管等物...






此坑入口:


出至澗口,85米可橫過石屎橫樑,脫出,不用下水!(11:35)


右方有繩,應為黃茅嶺東脊的灰路。



下接上溯河背右坑。